职业教育为青岛国家高新区发展支持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为青岛国家高新区发展
提供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支持调研报告
迟本理周厚斌
青岛国家高新区12年发展计划显示,高新区重点培育的是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科技和国防科技等七大产业。作为地处高新区胶州湾北部主园区的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深深认识到高技能的人才资源基地的配套发展应该作为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肩负着不容推卸的光荣使命。
一、青岛国家高新区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综述
通过考察先期进驻高新区的企业,我们发现我校已有的骨干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海洋化工、家电电子等与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只要我们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成为适应高新区发展要求的从中级到高级技能型的人力资源培养和供应基地。调研分析结果也显示,若以某所职业学校为基础建设一所与高新区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职院校,进而建设较大规模的青岛市职教园区,就能满足高新区自身各种层次人力资源需求,也可从根本上解决青岛市职业教育层次和规模与城市发展不同步的局面。
二、青岛高新区部分入驻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我们的调查只局限在“技能型”人力资源(生产一线工人岗位)需求方面,至少在两个方面使我们感触最大。一是 “高新区”产业的“高”和“新”。产业已经高新了,可是,至少在当下,我们提供不出这些企业迫切需要的高新人才人才。二是高新产业往往使用高新设备,其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要求更新更高,表现在用人层次上就是要用高技能而非一般技能的人才。我们认识到,因为“高新区”充满了“高新产业”,因而需要大量的“高新人才”,因而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
三、 建设与高新区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培养和供应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1. 建设服务高新区发展的职教学院
职教学院培养中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职教学院要建设一个全新的专业,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和实训环境建设还是教学软件设计开发,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然而,当借助一所基础较为雄厚的职业学校的力量时情况就会大为不同。在我校已有基础上,结合高新区产业结构则可容易地做出二十几个与原有专业相关的新科系和新专业的设置规划,而且,这些新的科系和专业的提出不仅参照我们学校自己的情况,它们跟高新区不同性质的各个产业园的企业的相关度也相当高。以这样的方式建设高薪区职业院校更具可行性。
2. 高新区和职教学院共同编制人才培养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上述职业教育的科系和专业建设的具体计划,以及对应的年度的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和较为准确的数量的定量计划。计划制定可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收集统计每个企业用人规划数据,用汇总形成的总的数据指导职业教育培养计划编制。例如我们可以按年度收集企业的年度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表以及人员需求申请表的数据。一个高新区企业数量的有限性,使得这项统计工作在认真做好指导和协调的情况下应该能够收到信度很高的数据,因而使得高新区和职业学院共同编制的人才培养计划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指导计划编制的另一种途径是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获得人力需求数据。在高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区内企业都有了相当长的发展经历时,从较长期各种企业经营统计数据中寻求制约企业人力资源层次和数量等指标的参数,建立“人力资源回归方程”:
Y=β0+β1X1+β2X2+β3X3……
Y——每年人员需求总数,β0、β1、β2、β3——经验常数,X1 、X2、X3……——每年某种产业产值。
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能够较为宏观地预测整个高新区的人力资源需求趋势,用以指导职教学院做出自己的发展规划。
四、结语
在调研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不妨把青岛市国家高新区视为一个“超大企业”,高新区中的职教学院,则是这个“超大企业”的人力资源供应基地,只要高新区及其职教学院认真做出人力资源规划并有效组织实施,则就完全能够为实现高新区经营战略提供人力资源的从培养训练到储存供应的保障。
所以,我们认为若以某所教学资源比较雄厚的职业学校为基础,升级改造为一所专业科系覆盖高新区产业范围的职教学院,作为近期为高新区的人力资源培养供应基地的设想是完全可行的。随着高新区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以这所职教学院为基础,建设一座更大规模的职教园区,为高新区乃至未来的大青岛的行业企业提供所需的各种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当然,在这里还需要由政府主导,在一种创新的体制框架下建立高新区及其职教学院的新型关系,高新区职教学院则要坚持以服务高新区为导向不动摇,坚持校企合作办学理念不动摇,在逐渐成熟起来的“高新区——职业院校”科学高效运行机制之下,心无旁骛地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该文荣获青岛市教育局2010调研报告评选一等奖)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