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我第一次参与学生的就业派遣工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我认认真真地填写着学生的派遣方案:侯新红,青岛市××办公室,张守兰,青岛市××公司,于俊霞,东营市××油田…学生的去向既清晰又比较体面。然而这样的舒服又平和的日子也就止步在1995年!《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1996年[1996]5号,规定从1996年开始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改为学校推荐,双向选择!
《办法》下发之后,一开始产生了比较不错的正向作用,很多学生觉得国家不包分配了,要好好学习,实习的时候找个好单位,把自己留下,还有很多单位开始定向培训,定向分配。
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一批毕业生整体质量不错,很多单位提前一年寻找学生,现场招收签约,所以刚刚开始施行的几年间,学生基本也不愁工作,都被各个单位提前抢走了,学生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因为这不是国家把你分到哪个单位,而是你自己争取,单位有了否决权,对学生开始了全面的考察。当然没有单位要的,肯定有人抱怨,你不能抱怨别人啊,那是你自己学得不好,单位没看上你,你自己学得好,没毕业就让单位抢走了。这就是公平竞争嘛,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机会。
然而,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从1998年开始的三年国有企业改革把减员增效作为突破口,使得1998—1999 年间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下降约2200 万,三年脱困期间把3000余万人推向了社会。国有企业要减员增效,民营经济未成气候,吸纳不了这么多的下岗工人,而此时靠近香港的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城市,因为开放时间早,引进了很多电子加工厂,流水线的工作不需要多少知识,培训两天就可以上岗,为了生计,全国产业工人孔雀东南飞!
如此同时,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一股新的读书无用论随之被广大底层民众所认同,很多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百姓孩子,放弃继续求学,结伴东南飞了!因为那时候一个国外独资、合资的电子厂的流水线工人要比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挣钱多了去了!陈小艺主演的电视剧《外来妹》就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在此背景下,我校2000年招生人数进入低谷,当年招生人数416人,只占招生计划的60%多一点,即使这样招生人数仍据全省前列,有些大中专学校报到率甚至不足40%!
就业路不畅,招生愁断肠!经过96年、97年两年过度期之后,我校的就业工作正式走进市场!为了给学生谋出路,学校第一次走出去,走访一家一家企业,感受着招聘专员的冷脸和漫不经心。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11月份去艾默生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美国独资),该公司在胶州工业园东部,那时的胶州工业园刚刚成立不久,交通等设施都不完善,我带着毕业生的生源信息和学校简介,一路打听找到了该公司,跟门卫说明了情况,门卫给公司的招聘专员打了电话,请示可否进去。通完电话,门卫师傅说让在外面等等,现在不方便接待。青岛的11月份冷空气已经活动频繁,记得那天正好有一股冷空气到达青岛,干冷的西北风漫卷着空中稀稀拉拉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在门口等了十几分钟之后,问门卫可否进去?门卫师傅人不错,又打电话请示,结果是让我们继续等。问师傅可否进门卫室等,答公司不允许,实在坚持不住了,只好把材料放到门卫,请门卫师傅转交给人事招聘专员,自己无功而返。虽说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看着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脸色行事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8年,我校的就业工作才慢慢有了今天的模样!这10年,也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十年,正是因为国家发展了,经济形势一步步向好,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也一点点变强!伴随着这10年,我校学生的就业率,从10%慢慢增长到90%,从统计就业率到统计优质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就业质量一路攀升,学校逐渐成为就业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从2008年至今,我国经历了奥运会,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克服了国内外一切不利因为,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披荆斩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参政议政的意识逐渐增强,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校的就业工作从企业主导到学校主导,我们对入校招聘的企业开始设置门槛,非优质企业不进,非优质岗位不去,每年的企业招聘数量与毕业生的数量比,从1:1到2:1、3:1……到现在的供不应求,学生可以随意比较挑选用人单位,这一切都是因为祖国的一步步发展和强大。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已经上路,虽然我们的前路仍然充满艰难险阻,阻碍我们前进的力量仍然强大,但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凭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凭着中华儿女的不服输精神,我们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