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耳边响起这首《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我就禁不住热泪盈眶:得益于伟大祖国改革开放,我才能由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伟大的祖国,就没有我的今天。工作近四十年,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为教育事业奉献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回报伟大祖国,是我工作的全部动力。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的前身山东省盐业学校从事制盐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百废待举,急需大批人才,知识分子有了用武之地。我被单位派到附近的盐场带学生实习。我发现盐场制卤方法落后,成卤量少,原盐产量低,职工劳动强度大。这对我触动很大:作为国家培养了多年、学有专长的制盐专业人才,自己有责任革新制卤技术,为提高原盐产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做出贡献。我连续数月泡在盐池里搜集数据,潜心研究,发明了“薄赶深储新法”,解决了行业性制卤技术难题,使原盐产量提高了15-20%。上级非常重视我的技术革新,把我聘为盐业设计专家,主持、参与山东多个地市盐场设计或扩建改造,总产量超过350万吨、总投资达22亿元,使制盐新工艺不断走向成熟。举办培训班,累计培训山东省各盐场场长、技术员、管理骨干1000多人,使新工艺得到了推广。学校要创办学校实习盐场,我主动请缨,在一穷二白的荒滩上建成了标准高、产量比同类盐场高出25%的一流样板场。
担任校长时,正值全国职业教育大滑坡,各学校招生困难。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破解发展难题。经过调研,我校确立了抛弃传统办精英教育的思想、围绕市场需要办学、培养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我校推倒一批旧楼房,自筹资金,建成了3800平方米的标准实习工厂。从此,学生上专业课由教室搬到了车间,以前在书本、黑板上开机器,变成在车间里真枪真刀地干活。探索了与企业开展合作的许多模式,率先开启了面向市场需求的开放办学之路,学校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正是因为我校积累了足够雄厚的办学实力,当青岛市要兴建公共实训基地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集中实训时,项目落户在了我校,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为新的腾飞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时光流逝,我校在青岛职教界确立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发展进入了“顺境”。国家也给了学校和我个人一些荣誉。但我们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不断思考一个问题:今天学校招生越来越好,明天后天呢?与其明天被动解题,不如今天主动提问。国家给我们投这么钱,建设这么多实训车间和教学设施设备,我们应该让它发挥更大的效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经过多年的思考、谋划、探索,于是,有了今天学校扩建。尽管这其中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但我从不后悔:为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是我的荣幸,要奉献全部精力,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我的祖国。这是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心声和情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