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师者”的内在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教,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陶冶、修炼、修养师德,形成一种自我提高的内在机制。知行合一是智慧也是方法,每一名师者都要认同正确的“知”,并通过“行”的实践不断深化“知”。当然,这里说的 “师者”不仅仅指教师,传道受业解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从教的路上要有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必须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从教路上的灯塔,这是最大的“知”。教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时刻会被学生们审视,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表现在外的语言、行为,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
改革开放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因此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和国家碰到了许多过去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健全、道德建设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要求,特别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上,出现过混乱的思想,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动摇,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就是知,过河就是行。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我国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行”的结果。但是人民群众也看到或者感受到了一些弊端,如腐败问题、社会风气问题,所以也出现过“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一些群众只片面地看到问题,看不到出现问题的“必然性”,这就是“知”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给“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几十年来,在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始终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目的依然是求“知”。作为教师必须“先知”,要高度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决不能做“骂娘”者。
要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打开《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学指的是知,习指的是行。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话,商朝的大臣傅说曾对商王谈到:“非知之艰,行惟艰。”明确倾向于知易行难,指的是知道、明白一件事容易,但做起来难,这基本上就是最早研究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的论述,距今已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文化的诸多著作能够找到有关知行问题的讨论。子曰:“君子欲纳语言而敏于行。”尽管孔子对“知”的理论研究很深刻,但他更加重视“行”,认为行重于知。荀子也是很高明的,“知明而行无过,知之不若行之。”他强调“知”,但同时强调“行”比“知”更重要。到了宋代大儒朱熹,“知先行重”是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思想。他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我们民族文化的长河里,知与行孰先孰、孰轻孰重讨论了几千年,但到了明代中叶,王阳明继承、发展、创新了孟子的思想,创立了心学,他的思想由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最闪光的是知行合一说,尤其是强调“知”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中去,由此才能成为“贤者”,而不是有了“知”之后去猎取功名,追求荣华富贵。这就是知行合一显著的实践意义,拿到现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乃至国家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做“仁者”,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教师在生活中也要做知行合一的模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也是为学生做榜样。大家都知道“尼古丁真害人”,可是很多人戒烟多次,烟并没有戒掉。知道抽烟的害处是知,戒烟是行,戒不掉就是知行没有合一,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上了年纪“晚上少吃”身体很舒服,所以有不少人就坚持这样做了,但不知道个中原因是什么,这就是“行”易“知”难,应该找一个医学专家咨询一下,做到知行合一。
笔者有一个大伯今年82岁了,教了一辈子中学语文,还干过二十多年校长。退休后他一半在城里住,一半回老家的房子住,原因很简单:在老家房子临街的一面,他办的宣传橱窗和面积5平米的黑板报,半个月一次更新,主要有四个板块:“时政新闻”、“邻里和睦”、“诚信友善”、“教子有方”,不管是寒冬酷暑,退休后的二十多年他始终坚持着。他是这样继续教导别人,自己也是这样做的,那真是村里的 “德高王”啊!回城里住几天,总会有邻居、老同事、老学生到家里探望、求教,送这送那的。他经常说一句话:“要感谢党和国家。这个四十年,谁不说好啊!家里房子大了,车有了,看病报销多了,连天空都越来越蓝了……”在这样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支配下,他总是乐呵呵的,因为他对一切很满足,身体也必然受益,这么大的年纪,我们这些晚辈的手机号他能记住很多,真是令人感动和钦佩。子曰:“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孔子总是把 “仁”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实际上讲的也是知行合一。大伯总是“向上向善”,是“仁者”,在他的身上,总是能看到知行合一的光辉。
要把知行合一当做教育实践中一条原则——
陶行知先生强调的“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知,生活为行,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在职业教育中,贯彻知行合一,将教学做看做一件事是重要的教育智慧。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理论课讲的很深很透,但老师必须组织学生到车间里进行动手操作的实际训练,否则,知与行不能合一,教、学、做达不到“合一”的状态,是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笔者带领一批年轻班主任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把过去“碎片化”的德育活动、创客方案等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校园生活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创客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形成过程必须建立在知的基础之上,这些“知”是从哪里来的?学生生活和教育实践。这正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真谛,“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里彰显的依然是知行合一。
我校学生的舞台剧《匠人匠心墨行天下》获得了全国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并参加了全国总结颁奖晚会的演出,这个节目的主要指导教师是班主任和艺术老师,他们当中的教师要么对墨子思想有一定的研究,要么对学生工作了解深透,要么本身的艺术教育功底厚实。“义理不明,如何践履?”(朱熹),反过来,一个对上述理论一窍不通,对德育实践不曾参与的人,就属于“不知者”。如果我们请这样的老师指导这个节目就是违背知行合一原则了。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