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文化建设

要不成教育家,那哪儿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厚斌 发布时间:2009-10-20 14:55:08 浏览次数: 【字体:

要不成教育家,那哪儿成!

教育科研部 周厚斌

读了师范学院,偶然的机缘让我走进了职业教育里,工作单位就是其时直属省第一轻工业厅的山东省盐业学校。尽管这个学校叫做“专业技术学校”,现在想起来,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接下来在这里工作的十几年里,我一直没怎么找到这“专业技术教育”的感觉。学校中老师的工作也是教学生“念书”,也在实验室做些实验,而跟职业相关的“技术”,则留给了一个月或三个月的在工厂中的实习过程了。在那里,跟着工厂里的师傅干活是学生们唯一学习技术的机会。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之下,我们的学生毕业分配进工厂之后,都要再拜个师傅,跟着他“试用”一段时间才可以顶岗工作。

这样一所省内著名的中等职业学校,却只有区区三个专业。学校每年按照厅里的计划招收一百多名学生,同时也有几乎同样数量的学生毕业。年复一年,看不出什么变化,学校根本没有发展自己的能力,只有维持原状的份儿,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一天一天平淡如旧。这期间不少老师调离了,原因很简单,作为边缘教育的职业教育,不被社会重视,不为老百姓看好,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工作,发展前途渺茫。

然而,在时间跨进了二千年的某一天,我突然接到通知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而且还要考取职业技能证书。通知的意思很清楚,我只是一个职业学校里的讲师还不够,还得是一个技师,不但是一个教师,还得是一个师傅。

其实我早已经发现学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于2001年划归青岛市。学校开设的专业已经发展为三十多个,不再局限于一轻行业而涵盖了制造业的很大领域。学生数目也发展为每年招生一千五百多人、在校学生五千多人的规模。学校占地从原来的五十亩,发展为现在的二百八十多亩。其中青岛市依托我校投资二亿元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大大改变了这里的职业教育硬件环境和教育教学方式。学生上课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实训车间的机器旁边,在这里老师也不同于过去那样教学生念书,而主要是教学生开动机器,训练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目标是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顶岗工作。这样一来,要做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至少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职业技能,相应地就要拥有职业技能证书。

今天的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教育的主流,从学生数量和社会认可程度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已经平分秋色。职业教育这样的巨大发展所折射出的正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工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这不仅表现在职业学校招生数量上,还表现在学生所学专业扩展和素质要求提高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发展,增加了农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和接受更好教育的物质条件。所以,我们的学校才不断开设新专业,不断地扩大办学规模,就是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教学改革再也不是一句空话,而成了我们校长桌面上的工作方案,成了全校教师的自觉行动。我们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在“模块—项目”框架下编写了专业课的系列教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一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念书”的教学方法,而推行“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项目教学法;我们承担的山东省和青岛市的“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的都是些诸如“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课程开发”、“办学模式”之类的题目。我所在的教科研部承担了这些工作中最重要那部分任务,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誉。正是学校从未有过的巨大发展,才使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成功喜悦。

    我,原本只是想老老实实做一名站在讲台上,一板一眼地给学生讲课的老师,没成想现在我这老师做得却是风风火火,并不安分,还在大搞特搞教育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课程开发的实践”以及“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等等,研究的都是些职业教育的大课题!有时候,我会突发奇想:像我这样的这些做职业教育的老师们,哪天要是一不小心成了像模像样的职业教育家,说真的你也千万不需大惊小怪——赶上了这样一个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好形势,赶上了我们国家蓬勃发展的大好时光,要不成教育家,那哪儿成!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