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网络的日子
没有网络的日子
张庆来
因高考的缘故,办公网络依例关闭三天。没有了网络,突然觉得手足无措,陷入一种莫名的空虚和困顿之中——没有网络的日子,一些事情拿什么来做?没有网络的日子,工作闲暇拿什么来打发?百无聊赖之下,忽然想起了《庄子》——虽然买了有一些时日了,却一直没有“时间”静下心去读。耐着性子读下去,竟产生了久违的感动!
《庄子》是自由争鸣时代道家代表著作,它提倡“自我的人格和精神的独立与高贵”,认为“天行有道”,人并不能战胜自然,只能顺应自然规律,并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等等。在我们的精神受到物质越来越强势挤压的今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尴尬的今天,《庄子》愈发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任何经典都是划时代的杰作,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它们是人类精神信仰、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的母体和前进的原动力,正如《诗经》之于中国诗词,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之于心理学;正如《圣经》之于基督徒,《古兰经》之于伊斯兰。它们不仅对于本民族,而且对于全人类,绝对是无法离开的经典。正是这些经典建构起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成为人类人文世界的森林和绿洲。
当然,我说的“经典”,并不专指古典文学,还应包括像《阿Q正传》、《复活》等中外现代文学精华;也并不限于经典文学,还应包括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达芬奇《蒙娜丽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邓丽君《月亮代表我的心》、罗丹《思想者》和美国《自由女神》雕像等等全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文化艺术经典。否则,我们的视野未免太狭窄。
伟大经典超越历史时空展现出来的不朽魅力,抑止着我们内心深处疯狂暴躁的欲望,安顿着不安的灵魂,指引社会发展的理性方向。这可能是经典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力量。“911”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向全美发表讲话,把手放在《圣经》上。这不是仅仅祈望上帝保佑,也不仅仅是政治做秀。西方人说,在严重的精神危机面前,《圣经》安定他们的灵魂,拯救他们的肉体,成为精神的避难所。《圣经》是什么?除了基督徒眼里至高无上的宗教意义之外,还是伟大的文学经典和思想文化著作。《红楼梦》是什么?它不仅描写了令人肝肠寸断的宝黛爱情悲剧,展示了大观园里的悲欢离合和众生相,让我们认识到封建上流社会的真实面目,它还是研究封建末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甚或建筑、园林、服饰等艺术的宝典。因而,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还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试想,一个民族如果离开自己民族的思想文化经典,或者拒绝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经典,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精神可言?
经典是巨人的肩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才能登高望远,走向未来。
站在新的世纪之初,我们看到的是物质至上的狂奔和人文精神的滑坡。虽然我们物质上越来越富足,但幸福指数并未随之呈现正比例增长。恰恰相反,我们每天奔波忙碌、焦躁不安,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常常失语。这看似一个悖论。其实,追根溯源,原因远比表象单纯的多:在物欲越来越得到满足的同时,我们却远离了经典,失去了思想文化的滋养而渐渐迷茫,远离了生命本初的意义而找不到归宿,失去了精神家园。
因此,正像西方国家,它们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高度发达的同时,阅读经典诗歌、欣赏古典音乐的人数也在大大增加,我们也必须不断地回到庄子、回到鲁迅,回到《诗经》、回到《红楼梦》,回到春秋、回到五四,回到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艺术经典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智慧营养,从而扎下深深的根;我们必须不断走向荷马、达芬奇、莎士比亚、贝多芬,走向全人类的各种思想哲学艺术文化经典,兼蓄并包,才能不断开拓新视野,使自己根深叶茂、更加强大,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不畏风雨,闲庭信步。
我们阅读经典,不是我们来拯救经典,而是经典来拯救我们。
没有网络的日子,我不会再手足无措,因为有经典在手;没有网络的日子,我不会再陷入空虚困顿,因为心里充盈着温暖和感动。
二○○七年六月
作者单位: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青岛)
邮政编码:266112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