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苏格拉底借个法儿——关于德育载体的思考
向苏格拉底借个法儿
——关于德育载体的思考
周厚斌
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或者说是符合正确的或好的行为标准的品质。德育,在《教育学》中的一般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过程。
德育不是说教,说教者的满腹经纶要通过这个途径传播很难;德育不是处罚,处罚本是对有罪者的报复;德育肯定也不是抱怨,尽管抱怨者似乎真的对被抱怨者存有殷切的期望;德育也不是规章制度所规定的纪律,那其中的“要”和“不准”只是一些管理意义上的框框;德育也不是德育课,无数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室里的德育效率太低了。
学校是一段旅程,教育是一个过程。德育只能是一个养育和生长、成长的过程。而作为教育着,我们所能为其提供的只有像土壤、阳光和雨露那样的外部条件,最多再加上我们的期望。
德育需要一个适合它的载体
且看苏格拉底使人“快乐”的招数。这是一个来自古希腊的故事。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遇到的确都是烦恼和痛苦。快乐到底在哪里?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年轻人将寻找快乐的事儿暂且搁下,花了个把月功夫,把船造好了。苏格拉底被请上了船。大家合力荡桨,齐声歌唱。苏格拉底说:“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年轻人齐答:“快乐极了!”
“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你的面前。” 苏格拉底的脸上写满了智慧。
就算是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也不能直接送给这群年轻人所要的东西,而只能给出一个获得这些东西的载体——造一条船的过程。德育要使学生具备“符合正确的或好的行为标准的品质”,而品质这种东西,除了在适当的过程中养成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活动与德育
德育载体的最重要特性是它的过程性,这个过程对参与者来讲就是一种行动或者更通俗地称为活动。活动可分为一般活动和典型活动,一般活动是指任何具有德育意义的实际活动,而典型活动是指源于实际而高于实际的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活动。例如:教学活动——上课、作业、实习实训;社团活动——竞选、演讲、志愿行动;顶岗实习——应聘、试用、顶岗工作;公益劳动——爱心、付出、挥汗如雨……等等。这些活动有的可以方便地在学校中开展,有些则必须走进社会。当学生全程参与这些活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团队意识、文明礼仪、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等德育目标就会逐步地在他们身上显现。
品德的楷模
德育过程中,学生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模仿着他们认可的喜欢的行为,久而久之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就会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倾向、形成心理定势,然后还会外化到自己的行动中。这正是德育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老师,在这里就成了最常被模仿者。所以作为老师人格要完美、胸怀要博大、技艺要高超、操作要精准、举止要潇洒、姿态要优雅、穿着要得体等等。下面是一段关于我校一个焊接指导老师的记述:
“王老师穿了一身橘红色的焊接工装,手带翻皮手套,当他手持焊枪,头戴焊帽弯下腰去的时候,五个同样颜色的焊帽也聚拢过来,王老师的‘徒弟们’已经迫不及待了。王老师引弧、运条优雅地操作着,焊机吟唱,焊花飞舞。焊帽们聚拢得更近了。随着王老师漂亮的回焊收尾动作的结束,同学们摘下焊帽,呼声一片,每张脸上都写着两个字——佩服。当王老师把焊件上的焊渣清掉,那微显波纹均匀平整的焊缝,又引来同学们一片欢呼。”这段文字所记录的正是这位王老师作为一个道德(或职业道德)的典范,被他的学生们照单全收地模仿的情景。
除了老师,在德育活动中还有数不清人和事被学生作为楷模模仿。所以,我们必须为德育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送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到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一声叔叔再见!”仔细琢磨这首儿歌,就会发现,关于德育,我们其实早已经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方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