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揭幕仪式有感
孔子像揭幕仪式有感
于法强
今天,我校举行了孔子塑像揭幕仪式。当蔡书记和校友赵培德揭开罩在孔子身上的那块黄绢时,当看到圣人孔子高高屹立于学校上空时,当我们把腰弯下去深深鞠躬时,许多的感动从心底油然而生。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又二,可谓“桃李满天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思想广为传播。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应该算是孔子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 “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北宋哲学家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留给世人的非物质遗产,大体可分为做人、处世和做学问三部分内容,这些理念迎合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进步,随时随事都应去除浮躁,都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得到教益,因此日进有功,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在民主和谐社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对我不理解,我则善于等待人家自觉理解和逐渐领悟,不把这些放在心上自寻烦恼,更不会暗自埋怨,这是一种人生的高度和境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礼之用,和为贵”。孝道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不讲孝道,不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孔子是看不起的。出门在外,对长辈、对师友、对周围的人要互相敬重,互相友爱,要谨言慎行,诚实可信,心胸宽广,宽容有理性,这样,便有了做人的根本,才能在社会立足。“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且格”。用道德规范来进行教化,老百姓有羞耻之心,就能使社会更加和谐,国家就能安定。
作为中国社会教育事业的鼻祖,孔子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冲破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创立和总结了一套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主张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的方针,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态度。这些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教育从业人员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是集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加深,对社会发展反思的深入,孔子的思想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