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群工作>理论学习

教职工每周一学(2022年6月13日- 6月19日)

发布时间:2022-06-13 14:06:55 浏览次数: 【字体:


疫情防控“每周一学”学习清单

第四期

一、学习清单

1.为何要开展多轮核酸检测?国家卫健委权威解答。

2.病毒变异是否会影响核酸检测灵敏性?采样拭子是否对身体有害?

3.《公众预防性消毒指引》节选

二、应知应会

1.影响咽拭子采样的因素主要五个方面:一是咽拭子采集的(),二是与黏膜接触的(),三是取样的力度,四是采样者和被采样者之间的身高差距,五是被采集者在采集过程中配合程度。

2.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口咽拭子采集方法,在采集咽拭子的过程中,被采集者需要头部(),嘴要略微张大,露出两侧的(),采样者需要在两侧的咽扁桃体和咽后壁进行采样。在采集过程中既要保持有力度进行一些擦拭、刮拭,同时还要避免对咽后壁产生损伤。要尽量避免采集拭子触及()以及嘴唇。

3.公共场所应加强餐(饮)具的消毒。餐(饮)具清除食物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也可用有效氯250—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30 分钟后,再用()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4.要勤洗手,在流动水下,用()或肥皂洗手,必要时可用()酒精等消毒湿巾、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5.室内空气以()为主,无需进行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可采取()(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次,每次不少于()分钟。

 

 

 

 

 

 

 

 

 

 

 

 

 

 

 

附件

为何要开展多轮核酸检测?国家卫健委权威解答

(来源:学习强国)

 

疫情发生的地区,为什么要开展多轮核酸检测?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应对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流行新阶段。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播更快、潜伏期更短、隐匿性更强的特点,我们必须以快制快,及时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链,才能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在发生聚集性疫情时,特别是风险来源不明的情况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划定区域人口的核酸检测。在人群筛查结束后,根据感染者检出数量及其分布等情况,研判疫情防控风险,再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轮的核酸检测。只有尽快做到“应检尽检”,对感染者和密接“应转尽转”,及时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尽早控制疫情,才能减少核酸检测轮次;如不能做到“应检尽检”和“应转尽转”,将不得不通过更多轮次核酸检测来找出感染者。

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为什么要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导致一些早期的感染者不易被发现。前期多地发生的奥密克戎聚集性疫情被发现时,已经在社区内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困难。在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中,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锁定管控目标,进而采取隔离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有效手段,在历次成功处置聚集性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利器”作用。尤其在今年以来有效应对吉林、上海、北京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过程中,核酸检测的作用更加突显。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策略,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应对疫情。在尚未发生疫情,但输入风险较高的地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灵敏性,织密疫情监测网,更早发现潜在风险,更好落实“四早”要求;同时,有利于为 “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人群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核酸检测服务。因此,各地可结合本地疫情防控需要,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

建立“15 分钟核酸采样圈”的意义是什么?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按照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其他人群“愿检尽检”的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尤其是在省会城市和人口千万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目的是方便人们就近就便进行核酸采样,以便“早发现”,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灵敏性。

在组织大规模核酸检测时,如何避免人群聚集带来的传播风险?

为指导各地组织做好大规模核酸检测,避免人群聚集,国家已经先后印发了三版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需要注意的方面主要有四点:

一是做好工作预案和组织管理。明确组织架构,理顺全链条工作流程。对辖区内各个街道、社区、小区的实际人口情况做到本底清晰,准确掌握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现状。一旦启动,要加强多部门协调统筹,建立扁平化工作机制,必要时集中办公,做好采、送、检、报等全流程的组织衔接。

二是优化采样点设置布局。综合人口数量、地理交通、核酸检测机构分布等情况,参考2000-3000人设置一个采样点600-800人设置一个采样台的标准,来确定采样点的设置。原则上以小区为单位设置采样点,现在这个季节优先考虑室外采样点;也可以选择体育馆、展览馆、学校操场等通风良好的场地。

三是加强采样现场的组织管理。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规划好进出路线,保证人员单向流动,并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通过提前分时段预约、通知及采样等,减少人员在短时间内聚集,缩短排队时间。现场要配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加强秩序维护,指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安全距离,避免交叉感染。对于老年人、孕妇、残障等群体应设置绿色通道独立采样,增强人性化关怀。

四是社会公众予以积极配合。参加核酸检测的公众,要落实好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等措施,自觉服从工作人员的组织管理。在采样过程中,手不要触碰采样台等任何物体,采样结束后尽快离开,减少现场逗留和交谈。

 

 

 

 

 

 

病毒变异是否会影响核酸检测灵敏性?

哪些因素会干扰检测结果?采样拭子是否对身体有害?

(来源:健康中国)

 

核酸检测灵敏性是否受到病毒变异影响? 

核酸检测是一个成熟的、国际通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核酸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在方法学上面可以达到百分之百。也就是说,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等同于病原体培养的结果,成为诊断的“金标准”。不光是新冠病毒,常见的病原体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都是可以通过核酸检测方法来做诊断,同时做治疗的监测。

做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用的核酸检测试剂针对新冠的双靶或者三靶基因,病毒变异在两到三个靶基因同时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所以病毒变异对核酸检测的检出能力没有什么影响。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针对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全国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以及全国各地疫情时的实际应用来看,目前核酸检测都能够有效检出,也证明了这一点。

哪些因素会影响核酸检测的结果?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口咽拭子采集方法,在采集咽拭子的过程中,被采集者需要头部微仰,嘴要略微张大,露出两侧的咽扁桃体,采样者需要在两侧的咽扁桃体和咽后壁进行采样。人体的口咽属于柔软的组织,在采集过程中既要保持有力度进行一些擦拭、刮拭,同时还要避免对咽后壁产生损伤。要尽量避免采集拭子触及脸颊以及嘴唇。从现在的采样结果看,各机构采样操作还是科学规范的。

具体而言,影响咽拭子采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咽拭子采集的深度,二是与黏膜接触的时间,三是取样的力度,四是采样者和被采样者之间的身高差距,五是被采集者在采集过程中配合程度。

提醒公众朋友,在参加核酸检测时要积极支持配合采样人员,按照其现场要求,规范做好采样的配合动作,确保采样效果。

核酸检测采样拭子含荧光剂、环氧乙烷等致癌物的传言,是真的吗?

采样拭子不是棉签,它的材质是聚酯或者尼龙纤维,跟日

常生活中的牙刷比较类似。做采样拭子时,是成百万个微小的纤维垂直均匀地覆盖在拭子柄端上面。采样就像牙刷刷牙,但它是刷口腔里的咽后壁取细胞,再把采样拭子放到采样管里去,因为用的是尼龙和聚酯,就很容易脱到保存液里,后续就由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检测。

采样拭子属于医疗器械,生产环境和要求非常严格,质量监管也有相关标准,最基本的就是无毒无害,采样拭子生产过程中也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采样过程中会有一些刺激,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咽部比较敏感,采样后觉得不舒服,有异物感,就会产生痒感或者呕吐的感觉,有的人容忍度就会大一些。个体差异比较大。

还有一种情况,采样时通常是张开嘴,有的人软腭就把舌根合在一起了,采样人想保证采样质量,就会往里探,要找咽后壁、扁桃体,一探的时候就有刺激,有的人刺激反应就非常强烈,出现了呕、咳,但一旦采样完成就很容易缓解。所以采样对个体没有伤害。

 

 

 

 

 

 

 

 

 

 

 

 

 

 

 

 

 

 

 

公众预防性消毒指引节选

 

为科学指导公众做好日常预防性消毒,掌握基本消毒知识和技能,正确选择消毒产品和消毒方法,提高卫生健康素养,特制定本指引。

—、基本原则

(一)家庭以日常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二)不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消毒,不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

(三)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进行消毒;

(四)不使用高浓度消毒剂做预防性消毒;

(五)不对水塘、水库等环境投加消毒剂;

(六)严格遵循消毒产品说明书使用,严禁超范围使用。 

二、主要方法

(一)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季绥盐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也可采用经验证安全有效的物理消毒方法。

(二)手卫生。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选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 效的无醇手消毒剂。

(三)室内空气消毒。室内空气以通风换气为主,无需进行化学消毒剂喷雾消毒。可采取排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排风)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如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保证各居住单元空气不通过通风系统交叉,否则应按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卫生规范》CWS696-2020)相关要求使用。如需空气消毒,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情况下,还可用紫外线或其他安全有效的方法对空气进行消毒。

三、家庭日常清洁和预防性消毒

日常情况下,家庭无需进行消毒,每日做好居家环境的清洁卫生和自然通风,衣服、被褥需经常清洗、晾晒。如确需预防性消毒,遵照以下方法:

(一)物体表面。桌椅、床(炕)、洗脸池、家具等一般物体表面,用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或250mg/L二氧化氯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或用有效的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

(二)餐(饮)具。餐(饮)具清除食物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也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三)手机、钥匙等小物件。手机、钥匙等小物件的表面,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四)卫生洁具。洗手池、马桶等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500-lOOOmg/L含氯消毒剂或250-5OOmg/L二氧化氯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清洁去残留。 

(五)地面、墙壁。用有效氯500mg/L 含氯消毒剂或250mg/L 二氧化氯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或用有效的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

(六)纺织品。毛巾、衣物等纺织品可用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

(七)手卫生。勤洗手,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必要时可用75%酒精等消毒湿巾、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四、公共场所的预防性消毒 

根据不同场所和环境等污染风险特点,分类使用不同的消毒剂、消毒浓度和消毒方式。对运行中的商超、宾馆、农贸市场、学校、交通工具(站点)、办公楼宇、建筑工地、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和单位,每天至少开展2次预防性消毒。重点对高频接触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环境物体表面的加大消毒频次。已关闭的场所,在开业运行前要进行预防性消毒。 

(一)物体表面。用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或250mg/L二氧化氯擦拭或 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 也可用lOOOmg/L的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或用有效的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

(二)餐(饮)具。公共场所应加强餐(饮)具的消毒。餐(饮)具清除食物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30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也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三)卫生洁具。对公共卫生间的地面、洗手水池、便器等,可用250-500mg/L二氧化氯或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消 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清洁去残留。

(四)垃圾桶、垃圾存储点。做好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并清运。加强垃圾桶等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定期对垃圾桶、垃圾暂存点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有效氯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也可采用有效的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或其他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

(五)工作服等纺织物。工作服、座椅套等纺织物应保持清洁,可根据实际需求,定期洗涤、消毒处理。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然后常规清洗。

(六)地面、墙壁。用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或250mg/L二氧化氯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或用有效的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