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机关支部 夏龙波
掌握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具有复杂的背景,每一次党代会前夕,各种思潮不断涌现。自从去年以来,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公开宣扬,今年春天,有人在《炎黄春秋》上公开发表《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文章,在理论界点起一把大火。民主社会主义与我们搞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的区别:其基本特征是:一、政治上要求放弃共产党一党执政,实行多党制。二、经济上要求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三、意识形态领域,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指导思想多元化。这些,对于党是重大原则问题。胡锦涛总书记的6.25讲话和十七大坚定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还包括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生态文明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轨迹、基本内涵
(一)形成轨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两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成为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根本法宝,而且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中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根本选择。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与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理。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原理的体现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中国化,这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品质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第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践证明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第三,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揭示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就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在同错误倾向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我们付出沉重历史代价而得出的深刻结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夺取革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我们党取得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基本内涵
1.基本释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几个理解的层面
(1)作为理论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称。党的十四大首先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主要是指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名称,它不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而且今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所形成的理论成果都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二○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四句话既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思路,实际上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作为发展道路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是指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主要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从方向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向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这是作为社会制度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里的“初级阶段”不仅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上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判定,而且也表示中国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未来社会是有显著差异的。
从路径选择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的是发展模式意义上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照物有两个:一个指向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就是要摆脱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另一个参照物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前提性内涵,就是中国已经摒弃了利用资本主义来完成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系列关于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的强调,是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一重内涵的提醒和告诫,就是努力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也要时时警惕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侵袭,避免滑入西方现代化的陷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确保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本身不仅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构成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在指导亿万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探索新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不断从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激发创造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二)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在严峻考验面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论、执政党建设论等。这些基本理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原理和原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根据这些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形成了相应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制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一切都可以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实践领域中的拓展和运用。
(四)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从理论上提出并初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是宝贵的思想财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探索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我们党曾经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初的成果,但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进程时刻都会产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出一个个阶段性特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肩负起了既坚持这个理论、更顺应客观实际创新发展这个理论的历史责任。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目前获得的理论认识不能绝对化、凝固化,而要把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实践脉搏同节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在现实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意义
[正确的理论引领光辉的道路。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的垮台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僵化、经济发展滞后、改革失败、西方的和平演变等,但使苏联最终落到那种悲惨境地的直接原因是:执政党出了问题,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苏联的改革走错了路。1987年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这所谓的“新思维”是其上台后极力推出的,随之还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口号,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很快,社会上就出现了许多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组织和团体,掀起了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浪潮,整个国家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到1991年“8.19”事件后,出现全面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一理论体系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既继承前人,又勇于进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把理论创新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竭的力量源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二,这一理论体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国情和世界大势,提出了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科学分析了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现实的客观基础之上。
第三,这一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中国特色,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第四,这一理论体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发展的远大目标与现实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新布局。
第五,这个理论体系把党的建设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地位,扎扎实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把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思考题:
1.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轨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用户登录